生活热讯2025年10月的旧金山,全球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目光都聚焦于第37届TCT大会——这个由心血管研究基金会(CRF)主办的顶级盛会,向来是全球心脏创新技术的"首发阵地"。在这场汇聚各国顶尖专家的学术盛宴上,一款来自中国的新型医疗器械悄然引爆讨论:欣吉特自主研发的ReteX左心耳闭合系统,凭借颠覆性设计让国际同行眼前一亮。
![]()
心脏"小耳朵"藏着大风险,90%血栓源于此
很多人不知道,我们的心脏上长着一对"小耳朵"——左心耳和右心耳。其中左心耳虽是胚胎时期的残留结构,却堪称房颤患者的"血栓工厂":其内部沟壑纵横的结构容易形成血液漩涡,一旦发生房颤,这里产生的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,最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。
更令人揪心的是数据:我国房颤患者已达1200万例,房颤可使卒中风险飙升5.6-7.1倍,而房颤患者卒中的血栓90%都来自左心耳。对于无法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患者,左心耳闭合术成了预防卒中的关键手段,但现有技术始终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。
打破30年技术惯性!ReteX的5大颠覆性优势
在TCT大会的主题演讲中,欣吉特欧洲地区PI、波兰雅盖隆大学医学院的KrzysztofBartus教授,揭开了ReteX系统的神秘面纱。这款被专家称为"定制心脏防护帽"的装置,一举解决了传统治疗的诸多痛点:
![]()
?不碰血液的"无创"操作:无需进入血液循环系统,也不用注射造影剂和肝素,从源头降低了感染和出血风险;
?告别穿刺的安全路径:经心外膜入路,不用穿刺房间隔,彻底规避了心内膜治疗常见的心脏压塞、心房破裂等并发症;
?零移位的稳定设计:闭合元件像定制"帽子"紧贴左心耳,不会发生器械移位,从根本上杜绝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;
?摆脱药物的长期困扰:患者术后无需长期服用抗凝药,避免了出血风险和药物副作用;
?节省成本的高效方案:简化的操作流程大幅缩短手术时间,同时降低了设备使用成本。
Bartus教授在演讲中特别展示了ReteX的结构创新:输送装置采用先进柔性材料,能精准送达目标位置;闭合元件的仿生设计确保贴合不同形态的心耳,这正是它超越传统内科封堵术的关键——无论左心耳是"鸡翅型""菜花型"还是其他罕见形态,都能实现有效闭合。
![]()
内外科优势"二合一",动物试验交出满分答卷
如果说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、恢复慢,内科封堵术对心耳形态要求高,那么ReteX则实现了"鱼与熊掌兼得":
·比外科更微创无需开胸,仅通过微小切口即可完成操作,避免了传统手术可能导致的心耳撕裂、残余分流等问题;
·比内科更适配突破了对左心耳形态的限制,让更多房颤患者能享受到介入治疗的益处;
·动物试验显奇效在系列试验中,ReteX不仅实现了完美闭合,还未对试验动物的心脏功能、红细胞生成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,术后无感染等安全事件发生。
这些结果让在场专家尤为振奋。要知道,就在TCT大会同期公布的ANDES试验还显示,即便是最新的抗凝方案,仍有1.5%的装置相关血栓风险,而ReteX从设计上就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。
千亿市场迎来新主角!中国创新领跑全球
Bartus教授的演讲之所以引发轰动,更因为它踩准了全球心血管市场的发展脉搏。数据显示,未来十年全球左心耳闭合市场年增速将达17%-24%,中国市场更是高达24%-43%,远超TAVI等热门领域的增长速度。
但长期以来,全球市场被传统器械垄断,这些产品要么存在安全隐患,要么适用范围有限。正如Bartus教授在演讲中强调的:"ReteX的出现,打破了近30年的技术惯性,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、更普适的治疗选择。"
从旧金山到中国病房,这款"心脏防护帽"离我们有多远?
目前,ReteX的动物试验已圆满收官,其良好的可行性、安全性和有效性,为后续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对于我国1200万房颤患者而言,这款来自中国的创新装置,未来不仅能降低卒中风险,更能让那些因心耳形态特殊、出血风险高而无法治疗的患者,重新获得健康希望。
从TCT大会的全球亮相,到未来走进临床病房,ReteX的每一步都在改写左心耳闭合治疗的历史。正如Bartus教授在演讲结尾所说:"这不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,而是一次彻底的范式革新。"我们有理由期待,这款"中国智造"的心脏防护帽,将很快为全球房颤患者带来新的生机。
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